节日习俗
门巴族沿用藏历,节日也与藏族相同,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,置办丰盛的酒菜,宴请宾客。门巴族日食三餐,有些地区主食糌粑。门达旺地区、错那县、墨脱县等地以鸡爪谷加工成食品作为主食。门巴族还喜用荞麦面在薄石板上烤烙荞麦饼。大米的吃法与汉族相同,玉米和鸡爪谷则用来做成糊粥食用。肉类以牦牛、黄牛肉居多,也食猪肉和羊肉及猎获的野生动;食用方法习惯炖或制成肉干。
狩猎
门巴族狩猎是一种集体活动,狩猎时自愿结伙,公推首领,首先击中猎物者,在分肉时要分得双份,其余人均一份。狩猎结束后,将肉割好、烤熟背回。如果猎物很多,则在离村较近的地方点火为号,召集村民共同来接应,进村后要将多余的猎物分给村人或共同聚餐。如果在归途中遇见行人,无论相识与否,都要赠一份猎物,认为这样下次狩猎才有好运气。
婚礼
门巴族婚礼饶有风趣,婚礼前,新郎一方要带几竹筒酒上路迎亲,新娘途中要喝三次酒。新娘进屋后,新郎家要摆酒肉和油饼款待客人,届时新娘的舅舅要故意刁难新郎家,以考验男方的诚意。新郎家要献哈达、陪话,不断增加酒肉,直到舅舅满意后,才能开怀畅饮。婚宴上,新郎、新娘要轮流给客人敬酒,客人还要求新郎、新娘互敬对饮,并让他们当众比试谁喝得快,谁先喝完就预示着今后谁当家。门巴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。
音乐
门巴族传统音乐属乐亚乐系,包括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。其中,宗教音乐主要是指与藏族地区的宗教音乐相近的藏传佛教寺院音乐,包括诵经音乐、羌姆音乐和寺院器乐;还有就是本教音乐,包括诵经音乐、羌姆和“登龙坎”(巫师)请神送鬼仪式音乐等。门巴羌姆与藏族羌姆不同,它源于宗教仪式但却也广泛流传于民间,同时,演出内容也包括神话或民间故事,舞蹈用一鼓一钹伴奏,舞蹈动作吸收、融合有门巴族民间舞蹈的成分。
民间音乐是门巴族传统音乐的主体部分,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丰富。门巴族习惯把民歌和歌舞音乐统称作“萨玛”,人们酷爱歌唱跳舞,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如生产劳动、婚丧嫁娶、建新屋等都离不开“萨玛”。门巴民歌的种类繁多,根据内容和体裁可分为“吉鲁”(山歌)、情歌、劳动歌(包括农事打场歌“勒谐”和夯地歌“阿谐”)、“羌谐”(酒歌)等类别。其中,山歌“吉鲁”的节奏自由,曲调悲切宽广、细腻抒情,常用于山间放牧、割草、砍柴以解寂寞,较常见的曲目如《色格日拉》。情歌是联结门巴青年男女心扉的纽带,它的感情含蓄、细腻,曲调清新动人,在门巴民歌中占有相当的比重。身为门巴族的著名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———达赖六世仓央嘉措,曾经突破禁闭七情六欲的教规,以情歌大胆倾诉内心的孤寂和苦闷,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诗作《仓央嘉措情歌集》,这使门巴情歌名扬四海。
酒歌
酒歌“羌谐”也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门巴民歌,相传最早由一位叫拉布热的歌手所创。据说拉布热一生唱歌,其歌声带给人们生的向往和美的感受,后坐化成佛,被门巴族尊崇为歌神,由他创立的酒歌也因此传遍了整个门巴地区。今门巴族的许多节日、喜庆场合里,人们总会举杯歌唱互相祝福。这些酒歌常以比喻、夸张等手法抒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,歌词生动有趣,音乐热烈欢快又不失庄重,有时歌唱也会伴以舞蹈。门巴族演唱民歌时,常使用特殊的旋律装饰,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色。
舞蹈
舞蹈在门巴人的世俗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,多用民歌伴奏,曲调较丰富。民间常见的门巴舞,主要有专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的“绰”,属于祭典性鼓舞。在错那一带称作“果谐”的舞蹈,在墨脱、米林东部地带则称为“卓枪”或“夜枪”。东部“果谐”的节奏强烈,音乐与藏族锅庄非常相近;西部“果谐”则轻快活泼,音乐抒情明快。此外,民间还存在一些知识性、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游戏歌舞,音乐欢快、简洁,往往充满了劳动的喜悦之情。
乐器
门巴地区流传的乐器多与藏族乐器相同。属于本族的传统乐器,有流行于门隅地区及墨脱、林芝等地的双管竹笛“里令”,由年轻姑娘吹弹情歌的口弦(门巴语称“则兹”),以及主要流行于门隅和黑脱一带的五孔笛“塔阿让布龙”,等等。除此之外,门巴族也还有一种以歌唱、舞蹈等形式表演故事的戏剧,称门巴戏。这种戏剧形式深受藏戏的影响,但音乐是在门巴民歌的基础上形成,伴奏只用鼓和钹,有本族传统剧目《阿拉教父子》及其它剧目,深受群众喜爱。
评论列表 人参与